我的村莊在黃河的右岸,距離黃河約10公里,它有一個很奇特的名字叫折腰柳樹村。現在隸屬歷城區臨港辦事處。
  若說村名來歷還得從一棵樹說起。據族輩們講,在八百年前的南宋時期,趙王河從我村北面流過,在河的南岸生長著一棵彎柳,它從南岸彎曲到了河的北岸。遠遠望去儼然似一座虹橋,當時人們手推木輪車以樹當橋而過。
  當時的趙王河獨流入海,來往的船隻頗多。羊角溝的鹽,濟南的木材、建材、百貨主要靠這河來運輸,那時的船多數是帆船,當經過我村時,由於這棵柳樹(橋)的存在,船就必須抿桅。抿桅費時費力,所以,船工們流行這樣的諺語:“寧過九江口,不過折腰柳。”意思是說九江口流勢險要,只要艄公掌好舵就過去了,但要過折腰柳就要費很大勁。村的中間還有一座古廟,以後改為三教殿,如今只剩下了幾間舊的青瓦房。這座古廟把折腰柳樹村又分成了東、西兩個村子。
  我父親曾對那時的景觀做了這樣的寫照:雨過花開口,風來柳折腰。兩村夾古寺,一水卧虹橋。
  現在這條河變成了一條河溝,我記得孩提時,每每到了夏、秋的夜晚,天空綴滿明朗的星斗、新月懸空時,我便來到這歷經滄桑變遷的趙王河邊,聆聽青蛙兒呱呱叫、蟈蟈兒鳴、蛐蛐兒唱。既願佇立河邊四望,又想坐下低吟。夜,繫著我的遐想……趙王河啊,你何時才能回到過去和從前呢?
  楚光俊(山東散文學會會員,濟南作家協會會員)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家鄉的趙王河和那棵折腰柳樹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32khygz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